全国空降网页版-快餐200带吹电话号码,51pc·mc品茶2024下载,微信同城约爱

韶山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

发表时间:2024-12-24   来源:韶山文明网
字体:[][][]

  一面面掩映在村庄院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、新二十四孝漫画,一句句响亮的乡村振兴口号,引导着韶山乡村群众崇尚文明;一个个身边好人、好婆婆、好媳妇等先进典型的创建评比活动,激励着村民崇德向善;一个个欢乐广场、美丽屋场等文化活动场所,丰富着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……近年来,韶山市坚持以城带乡、以乡促城、城乡共建,统筹推进文明培育、文明实践、文明创建,积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,探索红色文化、乡土文化与移风易俗结合新方向,通过挖掘传统文化、讲好红色故事、盘活文化阵地、深化基层治理、强化宣传引导,以文化演绎新风尚,引导移风易俗入万家,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
  红色文化激发新动能

  “今天是你的生日,我的祖国……”“我和我的祖国,一刻也不能分割……”今年10月1日,在人头攒动、游人如织的韶山核心景区,一场以“强国复兴有我,我为祖国歌唱”为主题的群众文艺活动,在韶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艺志愿者的组织下,热情开唱。动听的旋律,挥舞的红旗,欢乐的人群,一下子就吸引了大批游客加入到了合唱的队伍,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红色歌曲,表达大家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。这样的情景只是红色韶山冲平常的一天,这样热闹的场景在每个周末、每个节假日都在上演,成为了一种新时尚。

  作为毛主席的家乡,韶山村红色文化底蕴深厚,理论宣讲、志愿服务、文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。从2016年开始,该村就组织党员村民在毛泽东广场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岗,免费为来韶游客提供服务。村党委书记、党的二十大代表毛春山和连续五届全国党代表毛雨时,常态化为来韶游客宣讲毛泽东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。拥有百余人的村文艺志愿服务队,精心排练红色歌舞等表演,在重要节日与来韶游客亲切互动,并组织对外交流,广获好评。

  以红色旅游为支柱产业的韶山村,因地域优势和独特的文化接待着众多中外游客,逐步形成了集餐饮、住宿、导游、纪念品销售为一体的服务网络。近年来,该村不断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,成立了韶山兴乡红色研学基地等5家企业,围绕红色旅游大力发展生态农业。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381万元,同比增长近11%,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。

  民俗文化演绎新风尚

  10月27日,在杨林乡石屏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外,一群身着戏服的村民群众开展了一场热闹非凡的庆丰收文艺演出,他们唱着、跳着,以独特的方式传达着新时代新风尚。

  “天价彩礼要不得,婚事简办树榜样,喜事办得喜洋洋……”这些话正是石屏村移风易俗、倡导文明新风的生动写照。在这里,民俗文化与移风易俗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新风尚。村民们纷纷表示,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表演和宣传活动,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移风易俗的重要性,也更加愿意遵守相关规定,共同营造文明、和谐、美丽的乡村环境。

  石屏村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,将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厚养薄葬、文明祭祀、抵制天价彩礼等移风易俗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广场舞、舞龙灯等民俗表演中。这些表演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,更传递出新时代的新思想、新观念。移风易俗劝导队、同心义工服务队、巾帼志愿服务队等农村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其中,他们利用花鼓戏、快板、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,在元旦、春节、端午、中秋、重阳等传统节日中,发动身边群众广泛参与,共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。

  自从石屏村对婚嫁彩礼、礼金、宴席等进行了“限高”量化之后,村里攀比斗阔、铺张浪费的现象明显减少。如今,村里办红事明确规定彩礼不超过5万元,酒席不超过20桌,随礼不超过200元。这些措施有效减轻了村民的经济压力,也促进了勤劳节俭、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的形成。

  “比学文化”激发新动力

  近年来,银田镇银田村结合文明村镇创建,立足一约五会,实施移风易俗行动,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,通过道德评议会、红白理事会、村民议事会、禁毒禁赌会和环保监督会五个组织,用好“湘妹子能量家园积分”“红黑榜”等,将移风易俗“比”出来。

  “平时参加志愿活动就有积分,参加文明家庭、星级文明那些评选活动评上了也有积分,积分的获得渠道是多种多样的;同样的,自家院子没打扫整理干净,违反村规民约、失信违法这些不良行为也要扣分。在村委会门口有‘红黑榜’,那些先进人物、典型事例和不良行为都在上面公示着,清清楚楚的。”到了年底,村民们可将平时积攒的积分兑换洗衣粉、衣架、肥皂等生活物品。

  银田村探索建立的“1410+积分制”乡村治理模式,鼓励村民比文明、比致富、比孝贤、比和睦,提倡崇尚科学,反对封建迷信,抵制各类违法行为,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,引导广大村民学习先进、争当先进,不断教化群众摒弃陈规陋习,有力推动德治、自治、治制、法治、智知的乡村治理的深度融合,真正实现了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,移风易俗深入人心。

  家风文化塑造新内涵

  韶山乡韶阳村历来注重家庭、家教和家风教育,紧紧围绕“创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文明村镇”的目标,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,深入实施“24字人人知晓人人践行”工程,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知荣弃耻、爱国诚信、文明礼仪、友爱互助的风尚,逐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家风文化。

  近年来,韶阳村打造以“共建共治共享”作为乡村治理的建设方式,从省级贫困村蝶变成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,村民幸福指数不断升级,他们在村主干道、文化墙、村委会等设置文明新风公益广告,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培育良好家风?;埂暗赖履7痘А薄昂闷牌?好儿媳”“优秀村民组长”“美丽庭院”等评选活动,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,使村民在自我教育、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。同时,注重增加对教育的扶持力度,近年来,韶阳村对本村高考优秀学子奖励资金支出年均达2万余元,全村的学子们形成赶学比超的浓厚学习氛围。

  同时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,该村将群众作为美丽屋场建设主体,鼓励群众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“主人翁”。针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建轻管、平均主义、坐享主义等问题,树立“谁主动、谁支持、谁受益”的导向,建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“赛马机制”,项目“落在哪”由比选来确定,真正实现从“村集体要建”变成“群众想建、抢着建”,打造的4个美丽屋场都成为群众最喜欢也最得意的“作品”,形成了“ 美丽家园人人创、人居环境人人管、文明新风人人赞”的生动场景。

  以文化人,以德载物,以和为美……如今,韶山247平方公里上党心、民心紧紧相连,文化赋能乡村振兴,处处洋溢着文明乡风、淳善家风、和谐民风,38个村(社区)持续增“颜值”、提“气质”、升“品质”,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和幸福。(韶山新闻网 庞新梅 谭博文)

责任编辑:童 璇
| 下一篇